是纪念更是传承,让情感延续的全新体验
2019-05-05 16:24
来源:纪念墙
浏览:20836
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时代的记录者。为大家搭建一个能记录每个生命的平凡和伟大的平台,在这里找回中国文化所代表的凝聚力和生命力,传播,推广,这是我们想为这个时代做的一些细微的工作
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,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。《史记.礼书》中说,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。”意思是祭祀天地,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,而祭祀祖先,则是在尽孝道,感谢赐予生命之恩。祭祀这个社会习俗,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。
网络祭祀让追思先人不留遗憾
72岁的唐阿姨打开了电脑,她点击进易拜网后,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,打开了自己为老伴创建的纪念馆,随后进行了点烛、献花、祭酒等系列祭祀活动。唐阿姨说,老伴去年因病逝世后,自己的心情一直很差,最初在家里通过烧香、摆供品、烧纸钱等方式祭祀,但既不卫生也不安全。后来在孩子们的帮助下,在网上为老伴创建了纪念馆,将老照片甚至是他曾经使用过的东西拍成照片上传到纪念馆,然后进行布置,有时想他了,就打开网站看看,烧个香献束花,有时也会写上几句,寄托无限的哀思,让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慰藉。

对于网上祭祀这一近年来兴起的全新的祭祀方式,不少市民表示可以接受。市民戴先生的老家在溆浦农村,先人的墓地都在山上,由于年纪渐大,上山扫墓越来越力不从心,现在只能由孩子代劳,幸好有网络祭祀弥补他的遗憾。他觉得,网上祭奠不仅可以弥补他们不能亲临墓地追思先人的遗憾,还能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写下对亲人的思念,又方便又文明,挺好。
对网络祭祀、微信缅怀等祭祀方式,很多市民认为比较环保也很方便,尤其是外地工作的,既表达了内心的一种寄托方式,又可以不用承受回来奔波之苦。
网络纪念馆是纪念更是传承
“网络祭祀不仅仅是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,更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延伸!”52岁的李先生有六兄妹,父母均已过世,小一辈的一大帮,每年清明先约好时间一起回乡扫墓。但他发现,儿子一辈说起爷爷奶奶还有点印象,但到孙子辈,说起祖父祖母就只熟悉一个称呼了,虽然每年扫墓时都要讲述一些往事,但对于老一辈的许多优良品德、优良传统难以引有共鸣,常常是老的回忆当年事时泪眼汪汪,小的听来一脸迷茫不知所以。前年他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,为父母建了网络纪念馆,将父母生平事迹进行介绍,有关老照片逐一写明拍摄背景,并发动几兄妹一起回忆,将一些有意义、有味道的陈年旧事写成纪念文章发表,不仅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,让其音容笑貌永存后辈心中,更让后辈接受到很好的传统教育。

网络祭祀作为传统祭祀的补充方式,在传承传统,缅怀先辈方面的作用比传统祭祀时间更持久范围更广泛,以往清明期间,总有垃圾遍地、纸屑纷飞等不文明扫墓现象出现,更有扫墓引发火灾的报道,诸此种种,不仅污染了空气,破坏了生态环境,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,也背离了清明祭奠的本来意义,而网络纪念馆的设立,增加人们对革命先烈、对家乡故土、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、归属感。更是让让“文明祭扫”成为一种新风尚。
全新的体验

易拜网自上线以来一直秉着希望通过提供不一样的纪念服务,影响和改变一代人的祭祀观念,并一直致力感情化的体验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。
纪念馆升级改版,PC、手机版近日同步上线。新版页面功能更美观,功能更加完善,网站的界面与操作流程更加人性化!意旨给大家带来“视觉、创新、实用”的网上纪念场所。
一进入首页,渐变的色调背景加上深邃的星空总是令人想到不朽,那些遥远的星上也许住着逝去亲友的灵魂,配上精美的流星划落动态,细数繁星闪烁 细数此生风波,一种怀念感瞬间展开。

纪念馆首页
纪念馆功能页采用怀旧档案馆式风格,适应大部分显示器的尺寸,减少压抑感,为观众营造出更轻松怀旧的阅读氛围,各板块一目了然,展开式手法查看更有味道;
栏目在原有生平简介,回忆相册、生前作品、视频留影、纪念文章、留言寄语板块新添了一生轨迹板块,文字配合图片,更清晰的了解先人生平事迹轨迹,图标上也在庄严的基础上,增添视觉创新。

纪念馆列表首页

一生轨迹展开页

一生轨迹详情

回忆相册展开

纪念档案馆一生简介详情
PC端网址:https://www.woebai.com/
手机端采用同样的怀旧档案馆式风格,适配安卓、苹果系统。除了风格的变更外,最明显的就是纪念馆画面质量的提升,用户能立刻体会到更清晰、逼真的感觉。

手机端首页

档案馆列表弹窗
档案首页横向展开,增加视觉感跟内容饱满感,一目了然不会让人觉得困惑。

档案馆展开回忆相册

生前作品板块

一生轨迹配有图片

留言寄语
此次的改版在页面还是功能都是很大的体验改善,纪念馆本来就是一个融入很多感情的载体,档案式整体画面比起传统的页面,更有灵魂跟感情化。
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时代的记录者。为大家搭建一个能记录每个生命的平凡和伟大的平台,在这里找回中国文化所代表的凝聚力和生命力,传播,推广,这是我们想为这个时代做的一些细微的工作。
版权声明
相关推荐
-
国家公祭日 | 我们向往光明,却不能忘记黑暗
2018-12-13
-
纪念9.18——抗日战争中的安徽记忆
2017-09-18
-
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馆长:纪念馆主题没变过
2017-09-25
-
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
2017-09-30
-
耗时三个月 东阳一耋耄老人建起红色“纪念墙”
2017-09-25